親臨馬關條約議和會場見證歷史 - 日清講和紀念館 - 漫遊九州

學生時代念近代歷史時,不知大家是否與我有同樣的感受,歷史書本一頁頁翻著,課文內容一行行念著,看來看去有時就真的讀不下去,內文講述的不外乎宣戰、敗仗、議和、割地、賠款,近代歷史幾乎就是在這樣灰暗的日子裡無限循環,因而產生一種「悲慘的中國、可憐的台灣」淒涼印象。

旅行到了本州最下方的山口縣下關市,除了請餓著肚子前來,否則一定後悔的唐戶市場 からといちば必遊外,臨近不遠赤間神宮旁的春帆樓,亦為中華兒女見證歷史的必訪之處。在這間自古享有一定名氣的割烹旅館,旁邊立著一棟不算很大的建築,這棟已被日本文化廳登錄為有形文化財的日清講和紀念館,內部原封不動地保存著「馬關條約」簽訂的會場場景,當年割地、賠款這種喪權辱國的事情,就是於此發生。

歷史之於我們已成事實,僅能追憶與緬懷,旅行到訪的我們,只能抱持著「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心態,視之習之並自省之。

1937年完工公開的日清講和紀念館,館內展示著1895年為時29天媾和會議,有關人員的遺墨和春帆樓的照片等,當年會場擺設與裝飾令人嘆為觀止,現場古色古香的燈飾、法製火爐、墨水瓶、硯台盒等,其中會議上實際使用的16把大小椅子,更是日本天皇下令遠從濱離宮搬運至會場,可見雙方對於這場會議的重視了。

原名「馬關新約」又稱「中日講和條約」的馬關條約,日方稱之為「下關條約」或「日清媾和條約」,當年清廷代表為欽差頭等全權大臣李鴻章和欽差全權大臣李經方,大日本帝國政府代表為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陸奧宗光




樸實無華的春帆樓為當年中日「馬關條約」的談判與簽署地點,此處亦為1888年日本政府開放河魨料理後,第一家取得政府核發許可的餐館


如今所見主建物為1985年興建,1895年談判會議的原建築,已於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空襲中焚毀日清講和紀念館屬於入母屋式建築,除了木瓦頂這項主要特色外,簷下的斗拱等細部零件亦保留傳統工法,故而此處以「造型的典範」在2011年登錄為「有形文化財」


館內中間有一區以玻璃隔絕,裡面就是當年清廷與日本媾和會議的陳設還原


椅子下方都擺放著當年媾和會議的會談人員頭銜與名稱,大清帝國代表為欽差頭等全權大臣李鴻章和欽差全權大臣李經方等人


一旁擺放著距今超過一百二十年的會議照片,讓遊客可以對照著現場擺設,憑空想像遨遊於歷史的長河裡




會場的相關擺設均為當年的一時之選,屋頂吊掛的燈飾、法國製造的火爐、桌上擺放的墨水瓶、硯台盒等,連椅子都是當時的昭和天皇下令由濱離宮搬運至此


大日本帝國政府參與議和會議的代表,為當時的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等人


牆上釘掛著「日清兩國媾和條約」的日文紙本複製,馬關條約中文原本現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日文原本則藏於負責收藏日本歷代所有公文的東京國立公文書館


 
牆上同時亦以中、英、日、韓文展示說明日清講和紀念館與日清講和會議的歷史與緣由


館內正中擺放著一幅巨大的春帆樓畫作,講述1895年3月19日李鴻章攜帶全權委任狀,乘坐德國商船「公義號」抵達赤間關馬關港(下關港),隨後與日方全權代表伊藤博文展開和談


春帆樓外面的巷道牆上,特別標示著此地為「李鴻章道」,且沿此前行亦可達出身下關市的世界歌劇歌手藤原義江紀念館




李鴻章當年乘坐轎子前往春帆樓途中,曾發生被刺客小山六之助槍擊事件,所幸子彈未擊中要害,待李鴻章康復後繼續媾和會議,為了安全起見擇山麓小徑前往春帆樓,故而此山徑後來被命名為「李鴻章道」


〒750-0003 下関市阿弥陀寺町4番3号
開館時間 09:00 ~ 17:00(年中無休)
入館料 無料
083-241-1080

漫遊九州系列分享: